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佈局調整的相關政策措施,有鑒於當前中國經濟特殊的形勢,上述舉措被指有深意,亦不乏新意。
      “產業轉移是近年來政策的重點領域和重要課題,但現在被國務院再次強調,確實有其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對中新社記者指出。
      陳耀所指的針對性,來自於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部分地區增長明顯放緩,以至於一些機構甚至警告,中國存在“區域性塌陷”的可能。
      有鑒於此,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於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一過程中,產業轉移的有序很重要。”陳耀指出,所謂的有序,既意味著要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等適合中西部發展的產業向該地區轉移,從而實現產業佈局的優化,同時意味著要避免東部地區淘汰的污染嚴重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去,從而造成污染轉移,使中西部再次走上“先污後治”的老路。
      在這一點上,決策層顯然有著清醒的認知。作為當日會議的一個亮點,李克強提出,要實施差別化區域產業政策,切實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用水。
      “所謂的差別化,就是不要搞‘一刀切’,要充分考慮到區域間資源環境容納程度不同,不同產業和行業發展需要的資源環境條件各異。以此為基礎進行產業的再佈局。”中國銀行監事、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顧問梅興保向中新社記者指出。
      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至關重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研究所服務業研究室主任薑長雲告訴中新社記者,在以往產業轉移過程中,政府過度干預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不同地區政府“拼”優惠政策的亂象。
      “政府的作用是搭建公共平臺,進行適度引導。過分的下任務、定指標,不僅違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更擾亂了市場信號,不利於產業有序轉移。”薑長雲指出。
      對此,常務會議重申,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同時發揮市場主導作用,註重政策引導。
      事實上,決策層的作用並不限於政策引導,宏觀的戰略導向亦有望在新形勢下的產業轉移方面有所體現。作為25日會議的一大新意,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引發了輿論關註。會議稱,要在西部地區建設向西開放產業平臺,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
      “這是中央‘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向西開放戰略在產業轉移上的結合。”陳耀分析,考慮到物流與交易成本,在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過程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路國家和地區可為前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市場和資源〃記者 石岩)  (原標題:決策層再推產業轉移有深意有新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lukwfjtjcc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