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和理性建設者
  武漢中南民族大學 董浩燁
  業界精英、學界名流齊聚一堂,論壇會議前綴均為全球、中美等國字號,這是傳媒領袖大講堂給我的第一印象,足以表明講堂鮮活的生命力與其品牌性。在即將結束之際,我坐下來靜靜思考唯一的問題:大講堂教會了我什麼?這便有了本文的題目。
  大講堂教會了我什麼?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達是我在大講堂學到了什麼。看似相同的問題,其實大有差異,這樣一問,主體變成了我,我學到了什麼全靠我對各位老師及同學研究領域與其相關主題的感興趣程度、自己的主動性等因素決定。幸而有工作人員的辛勞,我能按時按地點參加每場講座和論壇,十幾天全程參與下來,最大的收穫並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視野的開闊與提升。而這種思維的開闊與提升的落腳點便如題目所說:做一名溫和理性建設者。
  作為一名傳播學子,我們應該對中國當下傳媒發展和輿論環境有著敏感洞察力。在以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官方輿論場與以天涯、凱迪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兩元對立中還存在著微博微信大V等自媒體和意見領袖等多方聲音,這樣紛繁複雜的傳媒環境中,如何更好地做一名傳媒人?溫和理性建設者便是最好的角色選擇。
  如何做一名溫和理性建設者?這種問題雖然誠懇卻意義不大,答案必定是空洞的條目式指導,價值不大。那麼我結合本次大講堂學習經歷,自問自答,談一談如何做一名溫和理性的傳媒領袖大講堂的學員。
  感謝,是我要說的第一個關鍵詞,感謝交大能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黑龍江小伙兒結識了一位海南姑娘,讓海外華人教授與新浪網總編坐在一起為中國傳媒更好發展而齊心思索。感謝所有工作人員,每天辛苦勞累,有過志願服務經歷的我知道每位工作人員背後的點滴辛勞,比起每天遭受講座轟炸的我們,他們更為辛苦。
  第二個關鍵詞是提問。每場講座和討論會之後都有互動環節,每次提問都是一場惡戰,為數不多的機會最後總能落在某兩位幸運者身上,十幾天下來,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提問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我們知道,問題遠比答案更為重要,提問考察的是一個人對某方面問題瞭解的程度與偏差,是個人專業素養和能力的體現。剛開始幾日的提問,很多人的感受是提問者為了提問而提問,問題往往過大過空,有些甚至是自問自答,僅為有機會和演講者對話,這種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但提問機會寶貴,每個提問者都應抓好機會,仔細思考,結合自身提出針對性強的問題。當然,到了後幾日的論壇,我們就能明顯感受到提問的水平和質量大大提高了,問題的針對性更強,更言之有物。這一點是我的感受,我想也是各位學員在經歷學習之後的提升。
  第三個關鍵詞是質疑。這個詞對於新聞傳播專業的我們並不陌生,各種教材和記者演講都會提到質疑,我聽過一種說法,區別大眾與精英的區別便是,大眾易於信服,而精英則習慣於質疑,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會認同這種說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卻太難太難,究其原因,我認為,質疑總是需要提醒,而並非我們的習慣。在很多場合,我們去質疑周遭的事件並不是我們的第一感覺,而是事情過後的反思,如何能把質疑當作習慣,恐怕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這十多天來,我們聽過這麼多專家學者的演講,也參與了與專家的多種形式的互動,但有幾位學員對專家學者的演講提出過質疑?我並不是說要給專家學者來挑刺,沒有質疑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過於高深,我們並不能完全聽懂,但於我們自身,有一個問題卻不能迴避,那就是大家聽得過多,思考的過少,或者說深度思考的過少。在這一點上如何做得更好,我自己也在反思自身。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占座,我相信這也是本期很多學員想要吐糟的。對此,我個人只想說一點,占座絕對是諸位學員中在大講堂里做過的最為錯誤的事情。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來大講堂到底為了什麼?答案無非幾點,學知識、長見識、交朋友。為了維護自己的朋友小圈子而占座意味著謝絕了更大的朋友圈,赤裸裸地南轅北轍,可嘆可惜。當你把書包放在身邊座位上的那一刻,可能錯過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亦或是溫柔善良的佳人。
  短短十多天,意猶未盡。願“做一位傳媒業的溫和理性建設者”能激勵我們不斷前行,願十年亦或二十年後,第五屆傳媒領袖大講堂的諸位學員能成為真正的傳媒領袖,到時我們再回到大講堂相聚,再見!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lukwfjtjcc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